汽車沿著蜿蜒的山路,駛入了禹州市磨街鄉劉門村。距村口不遠處,聯排搭建的一座座大棚里,一串串紅彤彤的柿餅正在晾曬;遠方的山坡上,是一眼看不到頭兒的柿樹林……
“柿子就是俺村的‘金疙瘩’?!眲㈤T村黨支部書記李海亮說,“跟其他村不一樣,俺村富過也窮過,現在算是走上了振興的道路?!?/p>
劉門村以前是一個遠近聞名的“煤窩窩”,4.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9座煤礦,村民大部分在礦上上班。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,2009年,劉門村最后一座煤礦被關停,習慣靠“煤經濟”吃飯的小山村失去了“動力源”。
陣痛逐漸顯現:常年開采煤炭,使劉門村的生態環境惡化,山上植被遭破壞,地下水水位下降,耕地資源枯竭。劉門村很快由富轉貧,成了省定貧困村。
轉型之路,難言輕松。起初,劉門村“兩委”發動全村在退耕還林的近千畝荒山上種植了柿樹,但是由于不懂技術和市場,他們當時選擇的黃金柿含水量較大,做成的柿餅和柿子醋品質不佳,市場滯銷。
“不轉型就是等死,而轉型也要有方向和方法?!奔橙×说谝淮蔚慕逃?,村“兩委”在廣泛征求民意、外出考察取經的基礎上,選中了甜度高、營養豐富的尖柿作為新的突破口,先進行小規模試種,設立了30畝“黨員干部試驗田”。
為了補上種植技術方面的短板,他們邀請省市專家組建了“技術服務團”。來自許昌市的林業專家畢巧玲等人結合劉門村的土壤、氣候、海拔,摸索出了一套種植方法,并且手把手教給村民。
2015年,劉門村試種的尖柿掛果,一個個成熟的柿子色澤橙紅,果肉甘甜,口感極佳,不到10天便銷售一空。
“黨員干部試驗田”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,2016年劉門村尖柿的種植面積就達到800畝,2017年增至1300畝……到了今年,打出了品牌的“劉門尖杮”種植面積達到4100畝,其中掛果1850畝,柿子產量接近40萬公斤,加工柿餅10萬公斤、柿子醋2萬公斤,已在鄭州、許昌等城市設立了15個銷售點。
劉門村順勢而為,先后引導成立了“綠航”“三陽”“眾穎”等5個農業合作社和禹州市柿柿如意農牧發展有限公司,建設了柿餅晾曬大棚、柿餅加工廠、柿子醋窖藏車間等,探索出“公司+基地+貧困戶”的模式,帶動了120名貧困人員就業。
“沒有柿子,就沒有俺現在幸福穩定的生活?!睂崿F脫貧摘帽的劉門村村民袁國長說。他家僅尖柿種植一項的年收入就超過2.5萬元。
一“柿”成,事事成。富裕起來的劉門村,著力提升群眾生活質量,努力打造“魅力劉門”。
“這幾年,村民的居住環境不斷改善、生活質量大幅提升?!崩詈A两榻B,為了讓群眾生活更加便利,劉門村修繕了學校和村衛生室、安裝了太陽能路燈、建設了戲曲大舞臺和游園,“硬件”不斷完善。
“接下來,劉門村將圍繞柿樹種植,在提高產品質量、提升品牌影響力、開發柿餅附加產業上做文章,踐行‘一村一品’的發展思路,帶領村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越走越穩?!崩詈A列判臐M滿地說。